中国人应该不应该过圣诞节?

2013年12月24日15:45  时尚专栏  作者:董克平   我有话说

  作者:董克平

  朋友打来电话,说他回英国了,一家人都回去了,明年年初回来,到时候一起聚聚。朋友是英国人,回去是和父母一起过节,过西方人基本上都过的那个圣诞节。这个朋友来中国已经有20年了,刚来的时候是一个单身汉,那时过圣诞节,他会留在北京,然后招集一帮朋友在他的公寓里过节,喝酒、吃火鸡和圣诞布丁。记得那个圣诞布丁用了大量的黄油和威士忌酒,当然还有鸡蛋和白糖,吃起来味道怪怪的,火鸡肉也没有咱们的鸡肉好吃,不过那种温馨的、带有宗教气氛的过程让我记忆深刻。后来他结婚了,再后来陆续有了三个孩子,过圣诞节的时候,他就要回英国了,连同妻子和孩子。大概是人的年纪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对家、对传统的理解与年轻的时候、单身的时候不一样了,不可避免的开始了向传统的回归。

  外国人如此,我觉得中国人也差不多。年轻的时候对春节呀、中秋节呀还不太重视,年纪大了一些,也就知道要在这样的时间里和家人父母聚在一起过节的。有些事情、有些情绪,是渗透在骨子里的,到时候就会泛滥上来;不到时候,就是你强调也还是没有什么作用的。曾经有人号召中国的年轻人拒绝圣诞节,还打着什么拯救国人信仰的旗号,想想真是可笑。明明是自己想搏出位,偏偏还要拉上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旗,真是不知自己是几两几钱的筋骨,就不怕天下掉下个东西砸出你个好歹?

  弘扬传统,拯救信仰,绝不是靠拒绝西方节日就可以的。过了西方的节日,不一定有信仰的危机或者迷失。既然是改革开放,既然是要做国际公民,知道一些、懂得一点西方的传统、西方的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年轻人喜欢追求时尚,在西方的节日里用自己的方式玩乐一下有什么不好?无非是给自己找乐么,和信仰没一分钱关系。过了圣诞节就不过春节了?我看未必,否则我们就不会有什么春运了,也就不会有放不放鞭炮的争论了。

  中国人还是要过春节的,春节对中国人来说其隆重和热闹以及其象征意义是远远超过圣诞节的,这是摆在那里、谁都看得到的事实。过节无非是个乐和,和信仰无关,更谈不上拯救。要说信仰危机或是什么,那不是圣诞节的过错,而是其他方面的原因。信仰危机的出现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政治的大变化引发的,在1976年4月达到了一个高峰,那一年天安门广场出现的标语和诗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那个时候不要说洋节了,连春节过的都简单的不行,那还有什么圣诞节?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胡适之先生的那句遭到无情批判的话语:“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对于那些提出拒绝圣诞节的人们,这句话依然是语重心长呀。

  在中国过节的主题是家庭,于是一家人去了父亲家。母亲走了以后,基本上每个周末都要带着女儿去父亲那里。父亲今年85,年纪大了,很是喜欢他唯一的这个孙女,女儿也乖巧,把爷爷逗得大笑连连。简单吃了中饭后睡了一会,醒后到菜场买菜。利用做晚饭前的一点时间看完了最新一期的《头等客》。晚饭妻子和我一起做的:用红烧肉炖了白菜,炒了虾仁豆腐、菜椒炒鸡腿肉,临时加了一个虾米皮炒胡萝卜丝,用花椒炝锅,炸香虾米皮后放入葱丝煸炒,然后加入胡萝卜丝炒熟。味道不错,最先吃完的就是这个胡萝卜丝,美味伴随着亲情,欢乐又温馨的一天。

  血缘与宗亲是骨子里的,真不是过什么节就能改变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中国人 信仰 中国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