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末,和几个朋友参加了新浪网组织的“睿见·城市”名博昆明行活动,期间去了官渡古镇。
官渡历史上曾是一个渔村,是进出昆明的重要口岸,官家经常在这里登船下渡,因而得名。在唐宋时期,官渡就成为滇中重要的商贸重地,经过元、明、清几代的发展,成为商业、手工业很发达的乡镇。昔日官渡,商贾云集,高塔辉映,有五山、六寺、七阁、八庙和众多人文景观,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文化建筑遗址。
古镇入口处
说是古镇,大部分建筑是新的,新建筑做成了古旧的样子,模样上有些古意,但是真的不能深究;加上这些建筑里都是些新型企业,流行歌曲中一副朝气蓬勃的嘈杂,古意也就没剩下什么了。
古镇上沿街都是简单的商铺和摊点。
官渡古镇建造时间最早的寺庙是始建于唐朝的供奉摩诃迦罗(大黑天神)的土主庙和宋代的法定寺。
官渡也有少林寺。当地朋友说,这是少林寺和当地寺庙联营的,管理也是少林寺的人,看来庙宇的名头也是可以输出的。早几年这里香火很旺,如今香客少了很多。
妙湛寺金刚塔。这是全国重点保护的文物,在国内目前现存的十余座金刚塔中,这座是唯一一座喇嘛塔式的塔身。官渡是藏传佛教进入昆明地区的登陆地,因此这座塔有着明显的密宗佛教的特征。金刚宝座塔原为印度伽耶城尼连禅河畔释迦牟尼佛得道成佛处的纪念塔,又被称为“神坛”。塔座四角各建一幢小方形塔,拱卫着中间一座高大锥形塔。五个塔代表五方佛,正中大塔代表大日如来,四周四幢依顺时针代表阿閦如来、宝生如来、弥陀如来和不空如来。官渡金刚宝座塔由基座、塔体两大部分组成,基座的平面为正四方型,边长为10.4米,高4.7米。基座的底部跨空,有东西南北四道券门相通,可过往行人车马。基座之上,五塔耸立。中央建高16米的主塔,四角配以高8.84米的小塔。主塔宏巨雄伟,小塔小巧玲珑。主塔与小塔都由须弥座、塔身、塔颈和塔刹组成,但式样不同,风格迥异。大小塔相映生辉,十分谐调。高耸俊秀的塔刹,簇拥耸立,犹如雨后春笋,争相破土,形象轻盈俏丽,有一种飞动之美。
古戏楼。这样完整的古戏楼已经不多见了。只是这样孤零零的立在古镇的广场上,有些落寞。
官渡饵块是当地有名的小吃。过去,昆明人吃的饵块多半是官渡镇做的。官渡区在昆明的城区中面积最大,水田多,大米质量好,做出的饵块白嫩细润,很受昆明人的喜欢。饵块的吃法很多,炒、炖、煮、卤等都能做出美味的饵块。而烧饵块则是一种很普遍的街边小吃,多是女人在做。她们一边扇着火一边翻着饵块,当饵块变得微微焦黄时,抹上芝麻酱、辣酱、卤腐等调味,就可以大快朵颐了,如果加上油条,滋味更丰富了,也成为人们常吃早餐品种。
卖饵块的摊子古镇上随处可见。价格看着还可以,买一个尝尝,味道不错。
有卖的就有做的。在官渡镇上可以看到饵块制作的过程。古镇上有一家饵块传习馆,透过玻璃窗,可以清楚看到官渡饵块制作的过程。一根硕大的木制踩碓系着红绸,踩碓有4米长,重约300多公斤,要8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同时用力才能操作。这种制作方式与有些地方制作年糕的方式相同,只是这个硕大的踩碓是很少见到的。这样大的冲力打出来的饵块,口感上与那些年糕肯定不同,这也是官渡饵块的明显特征。目前,“官渡饵块”已列入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八个人拉动踩碓,一下一下的把米粒碓成饵块。碓坑前的小伙子负责整理碓口那里的饵块。双方配合很是精妙,像是一场男人的舞蹈。
在官渡古镇还能看到滇剧。从服装、做派、表演上,和京剧差不多,只是没有京剧那么豪华讲究。从这里也能看出中原文化对滇剧的影响。官渡古镇在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认真、努力的做着。
在昆明行走,官渡是一定要去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