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我们心里都有伤

2014年10月09日11:12  时尚专栏  作者:大将军郭   我有话说

  北京降温的夜里,看完《亲爱的》走出电影院,深秋的风卷着寒意袭来,让我不由地打了个寒颤。眼泪能风干,忧愁却吹不散。

  一间影厅的几百个观影者里面,也许没有一个人经历过影片中的事情。但130分钟里,总是能听到窸窸窣窣的抽泣声,坐在前排的我回过头去,看到的是一张张皱紧眉头的脸。你没丢过孩子,但你一定也曾失去,也曾挣扎,也曾无奈。谁心里没有伤?

  伤淤积已久,就成了病。有人痴,有人疯,有人哭喊,那看似最平常的隐忍,心中都有大恸。最初的伤痛缘起于孩子走失,随着时间的推移,病兆演变、恶化,疯狂滋长,甚至蔓延到未来的人生。

  不只戏中人在承受,戏剧之外的你我,或许也正带着同样的心理病痛假装若无其事的生活。

  浓稠化不开的自罪感

  鹏鹏走失是谁的原因?关乎父母、关乎社会、关乎法制。然而孩子失踪后,本就承受着失去亲生骨肉痛苦的父母们,还会因为沉重的自罪感而无法正常生活。怀有负罪感的人,会认为自己做了违背自己价值观或良知的事情,并因此产生难以摆脱的愧疚情绪。

  鲁晓娟在心理医生的暗示下反问,我为什么要背负重担前行?却仍然意识不到,对于失去孩子的过度自责就是她的沉重包袱。鲁晓娟不吃不喝、拒绝丈夫性要求的真实原因除了失去孩子的痛苦,还源自巨大的内疚,内心中她把鹏鹏走失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她无法面对这样的错误,更无法原谅自己,直到在寻子互助会的团体活动当中,面对跟她有同样经历的人们,她才哭着说,“对不起,是我把孩子弄丢了”,这句道歉是对鹏鹏说,对田文军说,更是对自己的内心说。

  韩德忠更是如此。他混不吝的吃猴脑、赚黑钱,孩子走失后,他形成了这样一个逻辑,失去孩子是他应得的“报应”。他组织寻子互助会,积极联系警方,帮田文军夫妇找孩子,外显的一腔热情都是源自于内心迫切希望赎罪的需要,甚至因为强烈的自责,他承诺“坚决不再生养,一定要找到孩子。”这是他的信仰,亦是他的救赎。唯有这般偏执的坚持,才能减弱他内心的愧疚。

  团体当中的所有成员,也几乎都陷入了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自罪感,他们带佛珠,海边放生,渴望用做善事来弥补过失、换取功德。坚持找孩子是为了谁?不只是为了能让孩子回归到美满家庭,更是为了自己能少一分悔恨。我能想象那些惴惴不安的沉重日子里,他们靠吃斋念佛超度内心的负罪感。

  如果自罪感积压太久无处释放,会撕裂我们的心理平衡,极易把我们引向精神崩溃的边缘,或抑郁或躁狂,甚至会因此产生自杀倾向或发展成精神分裂症。戏中寻子互助会里一位母亲,内心充满的负罪感,最后把她推向疯狂。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焚香祷告不如放下重负。

  关注心理学圈儿最后一朵接地气儿的文艺女青年,请毫不留情关注公众号"staynormal"或扫面最下方二维码。

  严重冲突的自我认知

  电影当中最出彩的人物非李红琴莫属,她的身上体现了极强的戏剧冲突。她文化水平不高,却有些微的文明气息,出狱后,她尝试用法律武器找回鹏鹏和吉芳,并理所应当地认定她就是吉芳抚养人的不二人选,吉芳是弃婴并且也想回到她身边,让她继续抚养孩子绝对合情合理。

  在她内心深处,她认为自己就是吉芳的妈妈,为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打赢官司,曾经她舍不得花两块五毛给孩子买彩笔,现在她毫不犹豫就一掷千金请律师,最后甚至用自己的身体去交换青山兄弟作证。

  我们看到的是一脸憔悴、穿着粗糙的人贩子老婆,恨不得把她千刀万剐,但李红琴心里刻画的自我形象,只是一个浑身上下散发着母性气息对拐卖孩子毫不知情的农村妇女、丈夫过世、不能生养、两个孩子被“剥夺”,使出浑身解数找回孩子是她认定的唯一的出路。

  直到在抚养院碰壁,在街边被寻子互助会的成员谩骂、殴打,她才开始渐渐意识到,乡间田野之外的生活似乎只有冰冷的法律和规定,不容情面。如果说残酷的现实还没有击倒李红琴继续上下求索,那么医院的怀孕报告无疑是压垮她自我信念的最后一根稻草。她从未怀疑丈夫的话,坚持争辩自己没有生育能力,也许她还曾为丈夫不嫌弃自己并冒险违法拐卖孩子而觉得幸运。

  这个世界不是她以为的世界,她也不是她以为的自己。影片没有交代李红琴的结局,不知道她哭过之后是否还能重拾勇气,拼凑出完整的自我。

  跟李红琴一样承受着自我认知冲突的还有律师高夏的母亲。她是一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教出的优秀学生数不胜数,却唯独自己的女儿成了罪犯。她无法接受现实,在她看来,没有养育好自己的子女,不可饶恕。桃李满天下又如何?依然无法证明她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一位教导有方的母亲。她在精神分裂症发病的时候仍在不解的问为什么,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巨大差距让她陷入扭曲的自我认知中,最终精神崩溃。

  戏中的每个人都被寻子事件牵动,但在我看来,最需要的却是先去寻找心灵的坦途与平和。别凝固在过往,往前看,走下去,带着伤痛去生活未必最值得骄傲,需要有人扶持走一程的时候请别吝啬自己的求助。

  至少,还有许多跟我一样的人们,愿意用专业之心,同你一起疗伤。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接地气儿的心理咨询师一枚,坚持手工打造有质感的原创文章,致力于性感而又实用的心理学知识,专业而又通俗地吐槽点评热门话题,精准而无痛地治愈大众心理创伤。关注本账号请戳右上角“我们心里都有病”、搜索公众号staynormal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图片!很期待与你相遇,么么哒!)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负罪感 亲爱的 孩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