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可以是商业吗

2014年09月19日15:58  时尚专栏  作者:邱家和   我有话说

  “今天的艺术就是商业”,在著名艺术家丁乙的工作室里,这句话显得很平常,但在周一本报“艺术资产·大家”版上成为“丁乙答记者问”的标题后,却引来了轩然大波:一些在艺术圈里有名或没名的微博账户纷纷对此吐槽。这不禁令我们疑惑:艺术可以是商业吗?

  确实,在丁乙开始探索抽象艺术之路的上世纪80年代,艺术肯定与商业无关。当年,中国刚刚走出计划经济,还没有进入商业社会,还处于理想主义时代;而艺术家们则刚刚有机会摆脱“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紧箍咒,完全按照艺术自身的规律进行创作。因此,他们把艺术性看作艺术所固有的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属性。当年的丁乙,也正是抱着这种信念创作出“十示”系列作品的。著名策展人侯瀚如因此称他是最反意识形态的艺术家。在对艺术本性的追求、对传统体制的反叛上,丁乙选择了最决绝、最边缘的路。

  时隔30年,当丁乙说“今天的艺术就是商业”的时候,时代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显而易见的变化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在近20年来快速崛起,一些艺术家包括丁乙的作品成为资本趋之若鹜的追逐目标,在拍卖场上拍出了上千万元的成交纪录。艺术还是艺术,但在艺术市场上,艺术价值却转化为商业价值:像“十示”那样边缘的抽象艺术,已然成为艺术市场上的主流投资品。

  更重要的是,丁乙指出了近年来全球艺术圈出现的新现象:西方现代社会中扮演艺术赞助人角色的政府和公益性的基金会,已经因为席卷欧美的金融危机而瘫痪了,取而代之的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奢侈品牌,它们与艺术家的合作成为今天国际艺术圈的热点。与此相关的是,向来因专业性与学术性而备受关注的双年展则逐年退化,其作为大型展览的旗帜的角色,已被商业性的艺术博览会所取代。

  从晚清到民国,艺术就曾经商业过:上海的海派艺术就是商业艺术;中国近现代书画两个领军人物张大千、齐白石,就是商业艺术的代表,他们靠卖画为生。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我们再度进入了商业社会,艺术家在这样的商业社会生存,要获得社会的承认,一定要与商业共舞:他们要在赞助人的支持下举办学术性展览,在画廊、艺博会与拍卖会上赢得买家和藏家。

  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对艺术的商业性仍十分忌讳。这种禁忌也许是因为20世纪留给中国的遗产:除了1980年代,在20世纪后半叶的前30年,内地流行的概念是“艺术为政治服务”;这种禁忌也可能是因为5000年传统留给中国的包袱:从孔夫子传授“六艺”到20世纪初废科举,号称中国“文人”的士曾经把琴棋书画作为业余爱好、视为个人修为,他们一直都鄙视靠艺术谋生的工匠。

  再看那些吐槽的人,有的人尊重丁乙的艺术成就,也有的人根本就看不懂丁乙的画,不过,他们都对“今天的艺术就是商业”的说法十分感冒,不惜因此把丁乙的艺术成就一笔抹杀。其实他们是徘徊在传统观念的阴影里,在如今这个商业社会失去了方向感。对此,我们不禁要大声质问:艺术为什么不可以是商业?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艺术家 商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