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贴:“肌断食”可取吗

2014年08月12日15:56  时尚专栏  作者:冰寒   我有话说

  皮肤出了问题,建议停用所有的护肤品,甚至不洗脸,就是“肌戒毒”。

  其实最早提出来这个做法的是日本美容大师佐伯千津,她认为平时护肤、化妆,对皮肤的负担太重了,每个礼拜花那么一天时间什么也不做,给皮肤以休养的机会,叫作“肌断食”。

  台湾的宋奉宜医师提出“肌戒毒”的观点,认为许多护肤品中都含有可能刺激皮肤、甚至对皮肤有负作用的成分,因此有皮肤问题时,要14天不洗脸,让皮肤自我更新、恢复,达到重获健康之目的。肌戒毒的说法比肌断食更激烈,使用了“毒”这样的字眼,所以视觉冲击力也更大。

  这种做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我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做的,但这是一种消极的方法,也不能作为万能神药。

  皮肤出了问题,通常是要么受到了外源性的损伤,要么是皮肤生病。

  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前者如风吹雨打日晒,后者如过度护肤、用错护肤品、或者某些护肤品中的确含有刺激、致敏甚至有害的成分,又如彩妆,各种香精色素加上强粘附性,涂完还要卸,搞到皮肤屏障受损,那么此时不用胜有用,停用真的如戒毒。

  若是皮肤生病,并不一定是由于护肤品或护肤方法本身导致的,而是微生物感染、毛囊虫感染、机械损伤、职业性接触等,此时只是停用护肤品,而且情况比较严重,恐怕很难自我恢复。就如一片森林,如果是因为人类过度活动,导致生态失衡,人类别再折腾,生态就会自动恢复平衡,但若是太多白蚁啃坏了树根,人类只停止活动肯定是不行的,得想办法灭了白蚁。

  另一种肌断食的原因,是当我们很难判断皮肤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问题时:比如有5种护肤品都有可疑,大家都不是神仙,怎么办呢?去年冬天我眼皮突然发红,一直不知道原因是什么,在停了使用的所有东西之后,再次重新一个个使用不同的产品,最后发现是对多元醇过敏,停用含有多元醇的产品并敷生豆浆后,情况很快就消失了。这时是为了减少诊断或者判断形成的干扰,可称为是“诊断性肌断食”。

  在当下护肤品滥用比较多见的背景下,提出肌断食对部分人群是有意义的,尤其是过度护肤导致屏障受损的情况。我有幸与宋医生当面讨论过相关的话题,事实上我们都认可:除了表观的观察,在肌断食期间(以及抹油)发生的种种生理、病理变化更值得深入研究,但现在这样的研究还是太缺乏了。

  同时我也希望指出,肌断食并非全能。人的皮肤固然有自我保护、自我修复、自我平衡的功能,但这种调节范围是有限度的。当外力的干预大于调节能力时,必须引入与之制衡的外力帮助肌肤自我平衡。

  在我看来,肌断食既然也是一种护肤方法,那也必然要和其它护肤方法一样:需要恰当,而不是过度地使用,它可能适合你,也可能不适合你,需要更多研究以及各方面的权衡。

  我之所以更倾向于用肌断食这样的字眼,是因为相比戒毒,它虽然不够吸引眼球,但更为温和理性。

  关于肌肤监测,我认为这个方向是对的,肉眼有局限性,因此需要借助更多的工具、更加深入和细致地观察皮肤,从而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伍德灯、皮肤镜是重要的工具,但这些工具是否足够?我觉得还不够。一个看荧光、一个放大50倍,观察到的是现象,而不是本质。

  如何去理解现象和本质呢?我们看到汽车冒黑烟,这是表象,本质是发动机出了问题(更进一步要发现是哪个地方出了什么问题);听到发动机的声音不均匀,这是表象,本质可能是某个火花塞坏了不能点火。所以,当皮肤开始爆痘,这个本质是什么?是免疫反应增强?还是抵抗力变弱?或者病原菌增多?当皮肤出现某种颜色的荧光,又代表了什么?这些东西现在都说不清楚。只用“排毒”、“吐出”这样的语言去描述是不够的。

  如何借助更加精密工具和方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现象与本质之间建立联系,是肌肤监测走向准确、深入的必由之路,才能最终在肌肤保养护理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皮肤 皮肤保养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