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andylee
皇后大道西又皇后大道东
皇后大道东转皇后大道中
皇后大道东上为何无皇宮
皇后大道中人民如潮涌
写于九七回归前后的歌,歌里反映的确实是港人的某些心态,认真一读也会很明显。其实,《皇后大道东》这整张专辑都是香港回归的,迷茫,失落,旁观心态,轨道转回的赤子之心。
但其实,第一次听到这首《皇后大道东》,却是在北京的十七英里,师姐当作一首戏谑的歌来唱的。也是因为这两句歌词,当初在租房的时候,我对这条街产生了无限好感,毫不犹豫地选择投奔这里。皇后大道,不仅仅是雅思听力考试里出现的那个 Queen's Road,也是老香港的一段历史。
“1842年2月,香港政府在香港岛维多利亚城,即是今日的中环及上皇后大道东湾仔段环一带,以移山方式建造第一条大马路。这亦是香港最早的填海工程。其英文原名(Queen's Road)原是纪念当时的英女皇维多利亚女皇,理应译作“女皇大道”,但被华人师爷误译为“皇后大道”便一直延续至今。”
英政府要在中环周围要建造商业区,于是老香港居民便被迫迁到了上环和西营盘一带,在德辅道西和坚尼地沿线扎根下来。横贯港岛北岸的这条皇后大道,往东是太古城、铜锣湾、跑马地等后来兴起的繁华商业娱乐区,往西则是最原汁原味的地道香港居民区。这条路虽然据说是挖山开道,想着有点霸道,但还是顺应了山的自然特征,走得高低起伏,有窄有宽。最窄处可以闻到对面人家厨房炒菜的油香,女孩子都不好意思开着窗帘。与皇后大道一样出名的是香港岛独有的“叮叮” 车,这条自1904年就开通的有轨电车线,已经沿着海岸线开了一百多年。叮叮车开在与皇后大道平行的德辅道上,因此德辅道相比皇后大道,显得更热闹一些。
坐在叮叮车的二层车头,开透窗欣赏路两旁的小店和招牌,是我出街归来最大的乐趣之一。海味街上可以闻得到干贝、海米、鱼干的微腥味;茶餐厅门口的招牌和店里绿格子的桌布让人想起香港电视剧里的那些茶余饭后港台腔十足的谈资;油光发亮的叉鸡、叉鸭、叉烧整齐地挂在玻璃后面,店门口兴许还堆着几只蒸笼。贱卖的水果、蔬菜、小饰品更是多得不在话下。也有跟着时代发展起来的诸多连锁店:房屋中介、书店、日本城、7-11、OK、百佳、惠康、屈臣氏。不时也有旧一点的二手家电铺、杂货铺、首饰铺、洗衣铺、裁缝铺出现。我不知道哪些铺子是有几十年几代相传的历史的,而许多店其实也渐趋同质化,鱼龙混杂,但这些排列在 “地下一层”的小小的隔间与特有的伸到马路上的竖挂招牌合在一起,便构成了老香港最朴素的街头风景。
坐在叮叮二层,看这些小店都是要低头往下的,其实更容易的会看到一层居民楼的窗户、墙体、晾衣架。叮叮沿线的大厦都有几十年的历史,楼都有十到二十层高,许多旧楼墙体剥落,雨水侵黑,窗户很小,通常不开,几根简单的铁棍从墙上伸出来作晾衣架,披在上边的背心裤衩迎风摇摆,我总是担心它们万一被吹落到街上,主人要怎样去捡。
在香港,有阳台和有晾衣间都是奢侈的事情,在街边低层想要有开阳安静的房间更是不可能。窗户很多时候就是一种摆设。街道本来就很窄,除去叮叮的轨道,来去都只有一个车道供其它车辆行驶。我曾去过一个朋友在街边低层的住处,发现开着窗户竟然可以看得到对面的家里的样子,即使没有这一点,楼下的马路喧闹也会让人不由想把窗户紧闭,好跟家人不费力地说话。寸土寸金的香港,在山脚下闹市中的香港人,大多都是平平淡淡的普通人。享有便利与热闹,却没有办法享有窗外的好风景,呼吸窗外的好空气,聆听到远处码头的汽笛声。
住在高层一点的地方,房屋要安静很多,但是上下楼会比较麻烦。早期唐楼是没有电梯的,上下楼只有靠脚;不知道是在哪一本书上面看到过,说皇后大道这一带,尤其是中环附近的唐楼里,过去住着很多歌女。我也曾想象过自己住的这幢已有五六十年的永华大厦前几任租客都是谁。房子是现任房东在临近新世纪的时候花了八十多万买下来的,在这之前几经易手就不得而知。房子是半唐楼,虽有电梯但很旧,三层才停一次,而且是铁制拉门,上下的时候可以看到电梯外面的墙壁和电梯门。楼下只有一个看门阿姨,每晚六点就准时下班,每个月还有三天劳工假,国庆、重阳这样的公众假期更是理所当然地照放不误,午饭、晚饭挂个牌子就不见了,走得比谁都勤、吃得比谁都久。
现在皇后大道沿线的许多楼盘都装修了大堂、配务了24小时的看更保安,跟内地小区里的保卫程度差不多。他们都很有礼貌,会主动给来客开门、询问有什么需要帮手,会主动跟你说早安,再见。但这样的房子,房租也要贵一些。皇后大道沿线的房子以大厦为单位,每一幢大厦都归属不同的物业,有自己的业主立案法团。根据一层电梯门口贴的通知,我们这幢大楼的委员会定期会在斜对面的麦当劳召开会议,每一户房东或租客都可以去参加,商讨楼内装修、改造、卫生、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有一日坐坐叮叮回来,看到一幢搭着脚手架的大厦外面贴着政府的塑料布,名为“楼宇更新大行动”,查了之后发现这是香港发展局与香港房屋协会及市区重建局合作,推行的协助一千幢楼龄在30年以上的旧楼业主维修公用地方的十亿元计划。“楼宇更新大行动”是一个很有爱的名字,就跟港人的其它口号、政策、通知的风格一样。最近还有中西区区节,有音乐、戏剧、健身、展览等一系列活动,供本区的居民免费或稍微付费参加。这样的活动,让区里的居民增强了归属感,而且也对自己所在的区域有了更深的了解,不失为一项贴近生活的公共社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