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量表,值不值得买?

2014年08月21日16:11  时尚专栏  作者:摩登WEEKLY   我有话说
1

  作者:许海玉

    蔡康永有句名言:“我就是不能听限量版这三个字,不然我一定要死活买下来!”

  这句话在钟表爱好者身上同样适用。名表限量版的核心价值并不在于产品,而在于它所能提供的梦想和独占性。具备话题性,绝对是好的谈资,“限量”的故事往往动人,是让人甘心买单的杀手锏之一,再加上独有的那种心理满足感,让钟表品牌和买家在限量游戏上乐此不疲。

  限量也有“游戏规则”

  限量的由头有着各种说法:纪念某一大事件,为某人特别定制,经典款的限量复刻……总之“欲加限量,何患无辞”?

  但任何一款限量说到根本原因,都是制造稀缺性的噱头。国内一家知名制表厂厂长在聊天时谈到,在计算机数控机床时代,想仿什么表一夜之间就可以完成,任何一只表,无论宣传手工程度多么高,归根结底离不开数控机床,理论上产量都跟得上,从这个角度说,没有非限不可的理由。

  但高端品牌为了拉开与普通品牌的差距,制定了新的游戏规则:强调完工度。这种完工度对于腕表有效的功能做不到一点提升(比如打磨,只是对视觉艺术化有很高的提升),这给限量表提供了存在的理由。

  《时尚时间》主编潘箭认为,各个品牌对于限量的态度也各有不同,有些品牌,比如沛纳海,往往限量一千到几千只,先把利润算进来,按照市场供求逐渐出货,是市场主导性的。有些品牌,比如宝玑、百达翡丽,表款的复杂程度决定制造难度,一些表款虽然没有限量,但可能比限量做得还要少。

  另一种限量主要源于工艺和功能的高复杂。潘箭举例说,百达翡丽与珐琅大师合作的表款,在合作时就会协商做出多少只,这种限量是存在的,不可能再复制。一些高端复杂功能的表款则通过外包,请独立制表师来做,同样要先限定做多少。

  “限量”被用得太多,显得鱼龙混杂了

  当表迷杨晨基本已经放弃买龙表的时候,终于在一个表圈的朋友手里购到了一只他要找的龙表,这是一只格拉苏蒂紫色的龙表,全球限量40只,已经停产很多年。虽然龙年很多品牌推出了新款的限量龙表,但只有这只让龙年出生的杨晨心有所属。

  比起钟表的历史,“限量”这个概念被提出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在规模和声势上却蔚为壮观。特别是这几年,各种品牌都在争先推出限量表款,限量数目也跨度极大,从1-9999枚不等。

  限量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叫limit edition ,一种则叫limit production。前者是在表背上会注明如5/N 只的产量 ,N只是这个产品的数量极限,后者则只会有量产号在背面,有时候会公开一共做了多少只,有时候则不会。有些限量生产的表会在一两年后停产,有些则会限定每年的产量。

  在追求个性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手表爱好者都倾向于拥有至少一只“珍稀表款”。这里说的“珍稀”,除了产品的设计优秀、功能突出之外,也常常是“限量款”。限量已经成为品牌最有效的促销有段。一个人一旦在财力、地位上达到一定高度,更希望小众来共享他所拥有的东西,厂家或品牌在这种情况下推出的“限量”表款,显然是为迎合这个群体。

  但对于杨晨来说,是否限量并非他购买的第一考虑要素。很多钟表爱好者最初都会经历追逐限量的阶段,但现在是否限量对于杨晨的购买影响越来越小。“限量这个词被用得太多,显得鱼龙混杂。”

  如何判断“限量”的真正价值?

  随着越来越多的品牌都将注意力放在限量表款上,选择也开始变得困难起来。如此多的限量款难免让人心生疑惑:限量到底能否作为收藏的依据,究竟什么样的限量款才真正具有价值?

  《Chronos手表》发行人、钟表收藏家丁之向认为,限量两字应该可以作为收藏的依据之一。毕竟有了限量,代表着一个表款的总量不会超过一个数字,即使它很热门。

  钟表爱好者陈松柏的判断方法是,首先判断是limit edition还是 limit production,其次了解此品牌的市场。“比如某品牌喜欢做陀飞轮,铂金限量200只,虽然看起来200只不多,但是如果它这只表的市场规模其实远没有200,只有不到100个人感兴趣,50个人会买,这样的限量自然不会产生真正的价值。”

  在《表友天下》创办人苏涛看来,有些限量是做取巧工作,在盘面、数字、指针或材质上简单变化稍微做一点变化就推出新的限量,这样的主要是制造噱头,并不是真的限量。 “所以单纯的限量两字并不能代表其珍贵。数量多,款式普通,只是多了少许印刷其它没大变动等款式不会有太珍贵的收藏价值。整体外观是单独为该限量所设计,如果机芯也是该限量才独有就更加有价值。”

  潘箭则把关注点放在细节上,看这只表的螺丝、齿轮打磨精细度如何。“如果这两个做得好,特别是两个齿轮缝隙间手工打磨很精细,即使不限量,它的产量也会很低。在现在的计算机时代,什么都可以复制,只有人力不能复制。”

  从这个角度说,真正的表迷追求的是手表本身的品质,刻意地追求手表“限量与否”或“限量程度”似乎显得浮浅而毫无意义。说白了,限量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手表稀有化。但是这种稀有并不是因为工艺多么难、材料多么贵、耗时多么长、制造多么麻烦,而是人为造成的,仅仅增加了一个编号就成为限量表,真正的表迷们怎会买账呢?

  哪些“限量”值得买?

  而在限量两字之后,少到一枚,多到近万枚的数字同样让人困惑,限量几千是否还有限量的意义?是否这个数字越小越能因其稀缺性而让价值有所提升?

  潘箭做了一个这样的计算:一个产量在5万只之内的品牌,如果它有50个型号,那么每款平均下来都少于1000只。当然简单款相对这个平均数要更多一些,多功能款在线下,最顶端的高度复杂款数量就更少——就算不限量也是那么多。

  所以有人将极度低的限量款(小于50只,也有人定位为小于20只)才称为真正的限量,这样的表款往往错过机会就再也买不到。因为任何品牌和价位,找出50个买家还是比较容易的。而且买到的人一般都希望收藏,20年内不会出现于二手市场。

  但仅仅看限量的数字不能完全作为判断的标准。潘箭举例说,总产量非常大的公司,比如年产量在百万只以上,限量2000-3000也是值得追的。比如限量2000只的欧米茄博物馆系列,因为受众群体非常广,全球销售点多,每个销售点只会分到一、两只,这样的限量就有意义;而天梭限量3000-5000只也是正常的。但一家年产5万块表的中高端品牌,如果声称限量1000只就值得怀疑,能做到200-300只就不错了。

  “限量是一门技巧,越高端品牌限量越少。如果价格在50万,超过200只等于不限。所以究竟是不是有真有意义要看品牌怎么做,买家要熟悉品牌的背景情况和运作模式。总产量、品牌的价位和全球销售点,平均一下就可以算出。”

  虽然“物以稀为贵”的老话这里不一定体现在价值上,但在价格上却一定有所体现。限量越少的表款,价格往往也会越高,这个道理从成本上很好解释。

  一个独立制表师曾讲过限量和成本的故事:他用三、四年的时间开发出一款产品,投入6000万,如果只做10只的话,每只定价要600万才能平摊成本,而如果做到一万只,只需要6000块就可以收回成本。当然,这时量的多少确实会影响到表的质量。因为做小批量产品时势必在零件的每个工艺,每个细节都精细处理。而如果量产到一万只,就很可能“萝卜多了不洗泥”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品牌 限量版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