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置顶
调整字体
搜索
评论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鲜和甜:太湖边的无锡味道

2014-08-01 15:59:59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收藏本文

  听说有家忆秦园不错,保留着现包现吃的传统手工。虽然已经有了几家分店,但还是惠山古镇边上的这家总店口碑最好,老板杜稼波和老板娘秦平萍几乎一动不动地坐在店里亲手包小笼,分店里都是他俩的徒弟在包。

  蟹粉小笼是店里特色,蟹肉是老板亲自参与拆的,不放心外面做的质量。蟹粉小笼其实就是在鲜肉馅上加一撮蟹粉,杜稼波先用鲜肉占据了几乎全部面皮的容量,再毫不吝啬地又盖上厚厚一层蟹粉,他的手法很特殊,一手往回塞馅,一手拢起一圈包子褶,最后恰好留出一小撮蟹粉顶在外面,而肚子被填得扎实饱满,像熟透的石榴般圆润可爱。这是忆秦园最标志性的小笼卖相。

  老板娘秦平萍是无锡秦家小笼的第34代传人。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临幸寄畅园时,曾对秦家的小笼包赞不绝口,秦家小笼从此成名。秦平萍从小就看着父亲做包子,和杜稼波结婚后一起开了“秦园”,位置在惠山古镇张中丞祠的戏台附近。后来因为房租太贵,就搬到了古镇的边缘,“秦园”的名字又被别人占了,索性起名“忆秦园”,给老主顾们提个醒,也多些回忆。

  忆秦园门脸很小,一层的柜台后面,杜稼波夫妇和三四个伙计围着一张大桌子包小笼,再往里有一间幽暗的隔间,包好的一笼笼叠成一摞,在小黑屋里蒸熟直接端上二层的餐桌。老顾客们都习惯了点餐后要久等,付完账拿着小条问服务员要等多久,听完“一个小时”的回答一点不惊讶,径直出去先到古镇里玩一会儿。据说人最多时要排队等4个小时,为了吃一笼现包现蒸的小笼真是够耐心的。

  无锡小笼讲究新鲜,最要紧是为了包子里那一口卤汁。和苏州、上海的小笼比,无锡小笼的卤汁更加丰富而浓郁,大颗大颗的肉冻搅拌在肉馅中间,蒸熟后混着馅子里的佐料味,变成一口香甜的汤汁出来。杜稼波给我们蒸一笼蟹粉小笼,包子顶端不封口,但卖相挺括,这是最传统的无锡包法,若不是自信能保证新鲜,一般不敢这么包,时间一长,不封口的生包子就容易往下塌,变得形状丑陋。先嘬一口包子底,汤汁里带出一股浓浓的蟹粉味道,肉馅新鲜又紧实,但并没有压成一团僵硬的肉丸。

  无锡人把小笼包叫作小笼馒头,孩子们最喜欢这么吃:提起还冒着热气的小笼包顶端,左右轻轻地摇,摆脱篦子的粘连,在包子底端轻咬慢啜,吮吸掉里面的鲜卤后,不吃馅,只吃甜甜的皮子,就像鱼头盘里的面饼,光是蘸汁就足够了。另一家名叫“熙盛源”的店里,小笼看起来十分晶莹,老板胡立新得意这一点,于是改变了传统包法,在包子顶端拧出一个尖来,方便客人将小笼提起,对着光可以看到里面的卤汁在晃。胡立新说,汤多了虽好,但容易让面皮失去黏度,他们家之所以敢在馅里加更多的肉冻,主要是小笼的皮子擀得好。“无锡的小笼包用的是紧酵,也就是我们说的‘死面’,死面的好处是蒸熟后皮子光滑,吸收卤汁的速度慢,咬起来还有嚼劲。”

  一笼包子的标配是一碗馄饨,无糖不欢的无锡人在馄饨馅里免了糖,正好拿一碗馄饨配上三五只甜汤的小笼,平衡味觉。朝阳菜场里有家不起眼的福禧馄饨店,老无锡人买完菜常来这里吃一碗再走。老板奚志宏跟曾经的无锡老字号“过福来”馄饨店的传人过世杰学过手推馄饨的技艺,自己开店后,只专心做馄饨,名声响了也没有开分店,店里的桌子常年只保持着七八张,倒是能踏踏实实地手擀皮子包馄饨了。

  我们去的时候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去菜场买菜的人少,店里还能找得到空桌子。奚志宏说,到了梅雨季,天气不好,生意也进入最清淡时候,如果到了九十月份,店里要挤着站10个擀皮的师傅才供应得过来。今天只有4个师傅在擀皮,手法看起来很像擀饺子皮,只是擀出的皮子更软更薄。两个包馅的师傅手上麻利,足可以跟上四人擀皮的速度,签子一勾,把馅推进皮子里,手一攥,皮子夹住馅搭在一块,另一只手同时用签子蘸蘸水,抹在皮子一边,两手揪住皮子两端,一捏,变出一只包袱,扔进筐里。

  别家馄饨皮厚,一两皮包10个,福禧家擀出的馄饨皮薄,一两能包出12个,每张皮4克,馅5克,严格控制重量,这样才能保证7分钟的时间内煮出来不生不烂。虽然皮薄,但煮的时间一点不比机器压皮的馄饨短。“用的是小麦高筋粉,擀过压实了反而不容易烂。不放碱,只放盐,面皮虽薄但筋道,小孩和老人吃都觉得皮子滑,咽下去不毛糙。”

  馄饨虽小,但奚老板依然讲究食物呈现出的美感。有个客人说碗里少了只馄饨,他批评服务员只补送了一只:“至少要赔两只,而且怎么能用这么差的碗,换一个,再浇点汤撒点葱花,不然多丑。”他端上一碗刚出锅的馄饨,也是一番精心配搭:汤面撒着蛋皮丝、香干丝、紫菜、葱花和枸杞子。“红的、黄的、绿的和紫的,颜色丰富。吃一碗馄饨,里面还有鸡蛋、豆腐、菜和枸杞,作为早餐营养肯定是够了。”尝了碗荠菜馄饨。面皮擀得薄,而且没加碱水,看起来有点像水晶虾饺似的透出馅里的绿色。一入口,果然比其他家的口感轻柔,不用费劲咀嚼,肉和荠菜末就出来了,难怪老年人这么喜欢吃。

  馄饨馅很多,除了荠菜馄饨,纯肉和开洋馅都是无锡馄饨里最有代表性的,纯肉用的是猪腿上的夹心瘦肉,细腻无筋,开洋就是把瘦肉、虾仁干、豆腐丝切成小粒,也就是三鲜,荠菜馅里为了让肉和荠菜的颗粒同等大小,对肉的精瘦程度要求最高。以前无锡人也常吃刀鱼馄饨,现在估计是消费不起了。煮馄饨用的是老母鸡和猪大棒骨吊出的高汤,可以增加馄饨的鲜美味道,不过无锡人更爱吃干拌馄饨,把熬好的酱油里加糖和葱油,调好酱汁浇在沥干的馄饨上,于是馄饨终于又变甜了。所以说,无锡人怎么能否认自己嗜甜的口味呢!

  无锡人还善于把肉和豆制品结合。钱锺书在《围城》里形容无锡:“干三种行业的十居其九:打铁、磨豆腐、抬轿子。”他在言语中对家乡不无戏谑,不过既然能提到豆腐,可见它彼时在大众生活中的地位。

  当地有道名菜叫镜箱豆腐,听名字惹人遐思。端上来一看,原来是豆腐里面酿着肉糜,顶上再摆两个虾仁,和名字的意境相去甚远。发明这道菜的人是高浩兴的师爷、民国时迎宾楼的名厨刘俊英。发明这道菜时,刘俊英起名金镶白玉箱,有肉为金,虾为玉,豆腐块状饱满,于是得了一个满堂福贵的名字。“‘文革’时候破四旧,不敢叫‘金’了,就谐音叫了‘镜箱’,虾仁并排着摆,就像一个首饰箱子的提手,名字改了也合适。”听完高浩兴朴拙的解释,禁不住被逗乐了,和苏州菜比,无锡菜显得粗犷,但粗中有细,一块小小的豆腐也琢磨着弄出点花样。

  镜箱豆腐里用的是无锡著名的小箱豆腐。巴掌大小的一箱,拿石膏点进豆浆里,凝固滤掉水分后嫩得很。高浩兴在鱼头馆里亲自上手制作这嫩豆腐。一盘镜箱豆腐一般需要豆腐两箱,切成小粗棒,油锅一热就轻轻地推进去炸,慢慢炸到豆腐变成金黄,这时才感觉豆腐结实了一点。捞出豆腐,用调羹在中间挖掉一大块,嵌进猪肉馅,摆好两个虾仁,再虾仁朝下入锅继续烧,加酱油、糖、猪肉汤在内的作料,等肉馅熟后再收稠汤汁,拿水淀粉勾一个芡,锅边淋一圈熟猪油,这时再颠锅给豆腐翻身,做出来豆腐一点不破。据说刘俊英当年改造的是老菜油豆腐酿肉,现在把豆腐表皮炸得微硬微脆只为成型,比油豆腐肯定是清淡多了,用赤酱、重糖和肉糜来配大块豆腐内部的淡,还是觉得非常合适的。

  除了青鱼,无锡人过年的第二道大菜是肉酿面筋。曾听一个苏州人嘲笑无锡人,两道名菜酱排骨和面筋塞肉,不是骨头多就是表面鼓胀腹中空,都是不实在的东西。那把肉填满面筋肚子呢?问无锡人这么做是不是为了表示诚意,竟然没一人应答,他们只会说:不行了,我口水要流下来了。

  即便是传统的年夜菜,高大龙也要烹出点新鲜来,一整盘肥满浑圆的肉酿面筋恐怕会令年轻人厌倦,所以就拿同类材料拼出一盆汤菜来。三种酿肉的材料分别是清水面筋、生麸和百叶结。猪前腿上的夹心肉出骨去皮,切丁斩碎,在面筋上剪一个小洞,塞进馅心。拿香菇、冬笋、马蹄、胡萝卜配上虾仁,做成半荤半素的丸子,再把生麸剪开,掀扁拉薄,把丸子裹进去,封好口。百叶结最简单,肉碎加银鱼做馅料,在百叶结里绑结实。三者分别用加了螺蛳的鸡汤来炖,生麸饱含卤汁,面筋软而肥香,百叶结口感扎实。没有无锡年味的情结,还是觉得多吃几种肉和豆制品的组合更有意思些。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文章关键词: 无锡 太湖 银鱼 酱排骨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