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风尚标 VICE中国
作者:艾莉森·埃尔金(Allison Elkin)
诺尔·彼得曼在他挂有克林顿画像的办公室里。摄影/本文作者
2001年,诺尔·彼得曼(Noel Biderman)启动了他的网站 AshleyMadison.com,如今该网站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在线约会网站之一,专为找婚外情的人们提供服务。彼得曼的这个智慧的结晶,用当下美国最流行的两个女性名字命名,目前已经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的运营额;其目标服务,就是为已有伴侣的人们匹配志趣相投的炮友。
将近15年后,花名 “劈腿之王” 的彼得曼即将出版一本新书,名为《第一击》(First Bump)。这本书是根据他所拥有的超过两千七百万客户的用户数据,以及各大高校(如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和纽约大学)所提供的研究为基础编纂而成的。本书核心就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大部分男人都是在妻子怀孕之后,或者紧随妻子怀孕就开始出轨?
我在彼得曼位于多伦多市中心的办公室见到了他,想要知道为什么他明知会惹起众怒,却还要出版这么一部专门讨论 “背叛” 话题的书,也想挖掘一下他私人生活和工作有何联系。你猜怎么着?他居然声称自己从未对妻子不忠过。
VICE:你是学法律出身的,但你的所作所为似乎有点出格啊。你怎么会想到要创立 AshleyMadison.com?
诺尔·彼得曼:说起来非常离奇,一切都是在飞机上开始的。有一回我坐飞机时非常无聊,随便翻开一本商务杂志,有篇文章讲的是互联网公司的泡沫瓦解什么的。当时是2001年,写那篇文章的记者说,这个产业的泡沫已经瓦解,但世界也已经随之发生了改变,我们永远不会再用老办法看黄书和听音乐了,还说我们以后也不会再用老套路约会了 —— 你不会再拘着自己,只等你老妈或者你的朋友给你介绍某个大学生之类的;取而代之的是,你可以横跨全国甚至全球,去寻找你真正想要的人。
这篇文章所提到的关于 “在线约会” 的理念十分吸引人,尽管作者说她本人不会去使用在线约会服务(至少当时还没用过),是因为她考虑到网站上30%以上的用户 “其实都是在骗人”,他们可能不是单身,身边已有了伴侣。
看到这句话的那一刻,对我来说就是所谓的 “灵光乍现” 吧,给了我创业的灵感。
如果我不是一名体育行业律师,只是一名普通读者的话,可能看一眼这篇文章翻过去就算了。但当时我花了很多很多时间,去研究这方面的情况,包括运动员们的出轨纪录什么的。我经常碰到运动员给我打电话说 “我老婆想来这个城市看我”,感觉遇上了多大麻烦似的。我说那怎么了? 结果得到的回答竟是 “废话啊,那样我这边的老婆就不太高兴了” —— 明白了吧,不可能因为你有两个居住地,就同时娶两个老婆。情况就是那么糟。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早在我创立 AshleyMadison 之前,就已经接触过不少运动员的出轨事件了。
在你的书中,你谈到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之间其实 “有一杆天平”,还说这种行为更像是某种性偏好,或者说就是纯粹的欲望。你认为社会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接受 “出轨只是因为欲望” 这种说法?
我想你应该先研究下一夫一妻制是从何而来的。它其实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来自犹太教/基督教传统的一夫一妻制规定。在很多人看来,长达两千年的历史让这种教义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你要推翻它的话,也需要花上相同的时间。然而实际上,拿对面的那栋新公寓楼举个例子,他们要花好几年的时间去修建,但几块 TNT 炸药就可以瞬间把它夷为平地。尽管有些事要花上2000年,但只需20年我们可能就可以将之更改。
再看第二个来源。自某个时间点开始,大部分人开始拥有了私有财产,人们开始想要给他们的子孙留下财产,那么除了 DNA 亲子测试之外,我们还必须对此创建某种规则。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女人出轨,因为这样我们就无法确定我们后代的血统。这其实是社会伦理中的一个严肃问题。
我有两个孩子,没人会怀疑我可以一视同仁地爱他们;但如果我跟人说我有两个妻子,我可以对她们同样深爱的话,人们就会质疑我是否有这种能力。在爱情中,我们不相信人有能力同时爱上不止一个人。
所以我认为,这个话题会引发出一个特别牛逼的社会学成就:如果伴侣们在一夫多妻制的环境下,比在一夫一妻制的关系中生活得更为成功的话 …… 我的意思是,我可能是第一个提出 “成功” 的定义就是 “不堕落” 的人。没错,用 “不堕落” 来定义 “成功” 是挺可怕的;但如果我们来看看离婚率,其实开放式婚姻中的夫妻,比起一夫一妻制中的夫妻们要更为 “成功”。
毫无疑问,这就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证据,也将引起一整代人的改变。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开始接受同性关系,所以如果你把我当作出轨方面的专家来问的话,我估计我们可能要花上40到80年的时间,才可能让这个社会里的一半人在性事上变得比现在更开放一点。
随着社会渐渐发展,对不同种类的同性身份接受度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认为一夫一妻制应该如何适应这种转变?
我认为性欲就是最后的堡垒,因为这种转变确实影响了很多人。基本上对每个人都有影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且在传统媒体中,我们似乎有这样一种观念,就是认为我们可以改变社会里的每件事:如何受教育、如何吃住、如何争取平等和权益;但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又同时认为道德应该是长存的,不可改变的。
所以看起来,似乎性欲才是最后的堡垒,而劈腿则是之后的事儿了。如果你要和某人约会、相爱、生儿育女的话,你肯定不会随随便便地找一个人,一定要志趣相投、性格相合;但如果只是跟某人发生性关系,就跟朝他们招个手差不多。
你结婚了吗?
当然,你猜对了,美满婚姻12年。
那你的妻子怎么看你的事业?
我的信仰是这样的:首先就是我跟我老婆说,“听着,我有个主意,我打算这么做”;然后你可能会碰上好几种反应 —— 比如 “你疯了吧”,或者是 “当然不,我不信任你,我不相信你,我不喜欢你这个点子”,我估计很多人可能都希望她这么说;或者她还可以说 “这就是你想干的?我相信你。那就去做吧” ——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俩选择了互相信任。从我开始这份事业的那天起,她就跟我在一起,成为我最强有力的支持者,也是我最好的辩护者。
我也跟她保证过,“听着,你永远拥有评判我人品的权力,但这是个商机,我也会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我真的可以做好。”
你现在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吗?
据我所理解,应该是的。
当你的孩子们长大后,你会向他们解释你的事业吗?
当然会。首先是因为,我们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但他们最终会弄明白所有事,所以为什么不与他们沟通?第二点,在孩子们面前,诚实永远是最好的办法;第三,我相信他们会以自己的亲眼所见,来评判我作为丈夫或父亲是否合格,他们会理解我的个人生活永远大于我的生意。
我有一个小女儿。你可能会想,我会不会担心将来有一天她来到我的办公室,哭着告诉我说她男朋友欺骗了她?或者会不会担心他们因为在吵架时提到了 AshleyMadison 而把一切都怪罪在我头上?是的,我会担心,但是根据我了解的现实,无论有没有 AshleyMadison,劈腿都不是件难事。
我已经结婚两年了。你对我这样正处于婚姻开端的人有什么建议吗?
当我回顾我追求我老婆、以及我们开始确定关系的过程时,我发现:我们从来没有以任何形式讨论过有关一夫一妻制的问题,我们从来没有坐下来聊过,也没有说 “好吧,我们现在就是一夫一妻的了”。那么咱们商量一下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定义一夫一妻制?哪些事允许做,哪些事又不允许呢?比如可以看毛片吗?你能完全同意吗?或者不同意怎么办呢?那脱衣舞俱乐部呢?我可以接触其他人吗?跟别人在酒店开房是明显的出轨行为,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界限吗?
以上这些问题,我认为大多数夫妻应该都不会去讨论,但这些其实本来会是很健康的谈话,因为不管是积极还是消极的界限,都有可能让你感到惊讶。
还有就是,我认为我们从来没有真正明白婚姻到底会走向何方,这也是我试图在《第一击》中找到的答案。地球上的任何文化,或者任何地方的人,都没有不出轨的;事实上,尽管在有些地方,出轨会被判死刑,但仍然有人义无返顾,这才真的说明生理的驱动力到底有多么强大。
而且我也实在想知道,婚姻的最正确结果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想要知道,其中的陷阱会存在于什么地方。历史上,我们熟知的出轨事件都是桃色轶闻,历历在目、广受批判;我们知道,政客们通常会发生婚外情并且被抓现行,运动员也是如此,但其实你们的邻居或者你的亲戚也会做同样的事,不是吗?而且我们发现的秘密之一就是,女性的出轨几率并不比男人小多少。
你为什么会选择女人怀孕这个阶段来讨论出轨问题?
我们要讨论的,就是日常所见所闻之中那些最有意思、或者最让人震撼的发现。你想想,难道爱喝咖啡的人就比爱喝茶的人更容易出轨?当然不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我要弄清楚婚外情通常会在婚姻的什么阶段开始?
我们都听过七年之痒。我们通常认为,一段关系发展到七年时,就开始经历瓶颈。结果证明,这个传言很扯淡。实际上,在三到四年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双方就会出现问题。社会学家解释说,同居会导致关系冷淡;但是导致出现问题的最大因素,其实往往是很突然的,尤其是当第一个孩子出生或者刚怀上的时候,你们的性生活会从时速一百迈直降为零。
直接点说,这就是你的节欲时期:女性变得没那么有吸引力了,因此一些人在情感上就开始主动抑制自己的性冲动;然后会有一段缓和期,再然后就到了强烈的需求期。孕育新生命是艰难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会让伴侣的关系变得更为亲密。
因此结果就是:很多男人在这段生活的变化期里,开始考虑出轨。也正是在这段时间,他们开始大量登陆我们的网站,我们后台的数据就是证明。他们简直可以说是成群结队、蜂拥而至,都在劈腿的道路上欲欲跃试。他们会说,我以前从未想过我会干这种事,但是我的老天啊,九个月没干过了,而且我老婆看起来爱孩子多过爱我。
他们只是措手不及,因此我没有在指责他们,也没有在试图转嫁责任。我只是认为,如果我能重新回到妻子怀孕的那段时期,作为一个已婚男人,我应该知道自己到底在经历着什么。对读者们来说,也算是打个预防针吧。
编辑|士谦 袁琳 实习生|殷音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