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克平:暑热的立秋节气要不要贴秋膘

2013年08月07日16:42  时尚专栏  作者:董克平   我有话说

  作者:董克平

  今天是农历节气中的立秋节气。俗谚讲这天要吃肉补身体,也就是所谓的“贴秋膘”了。

  中国饮食的丰富多彩不仅仅是因为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口味多样、技巧高超这些元素形成的,从根本上讲,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人们在常年饥饿的状态下,为了填饱肚皮,穷尽一切可能吃进嘴的东西、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饥饿的威胁,经过筛选,去粗留精,慢慢达到了今天的高度。这在中国的节日和节气的内容中也是有所体现的。粗粗捋一下,中国的节日基本上都和吃有关,每一个节日相对应主要内容就是吃什么,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节气当中也有这种例子,打春的春饼,冬至的饺子等。食物与节日、节气的密切结合,反映的是人们内心的渴望,而这种渴望在平时的日子里是难以实现的,只能用节日、节气为缘由,给自己吃点好的找到理所当然的理由。盼望的就是缺少的,这个道理在过去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长河中得到了明确的例证。贴秋膘这样的习俗也是产生于饥饿状态中的一种愿望,只是后人附会增加了不少养生保健的内容。

  社会发展到物质生产极大丰富的今天,近30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飞跃性的提高和改善,饥饿已经远离现代人的生活,以致和孩子们说起1960年代初期的灾荒,他们以为是在讲笑话,经常会问出“没有窝头为什么不去吃面包?”这样的问题。在今天,鸡鸭鱼肉早已不是稀罕物了,山珍海味也是一般人家餐桌上常见的食物,人们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吃饱、吃好,而是如何吃得健康、吃得安全了,在这样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旧日饥饿状态下产生的民俗“贴秋膘”早已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了。

  所谓“贴秋膘”,是旧日人们在立秋这天称体重,与立夏时相比,如果是瘦了,那么就要吃些肉类的食物补补,补充因为苦夏丢失体重。过去以肥壮为美、为生活富足的标志,这种审美与今日流行的纤体、结实完全两回事了。从审美的角度讲,秋膘真心不用贴了,长了肉还要花钱健身去掉;过去人们对健康的标准是看胖瘦,胖代表着富裕和健康,可现在谁还敢胖呀?花钱都要瘦身,胖人连衣服都难买到合适的。

  再有现在谁还苦夏呀?家里有空调,工作的地方有空调,如果不在街上逛游时间长了,暑热对人们已经不像过去那么敏感了。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吃什么是一件很随意的事情,何苦要在三伏天里贴秋膘呢?天文学意义上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也就是要到九月下旬才是真正的秋天。从气温上讲,平均气温要连续5天低于22度,才算是真正的秋天。今天的新闻说,南方有十个地方气温超过了40度,北方的高温也要在八月中旬之后才能得到缓解,现在明明还是夏天,夏天贴什么秋膘?怕是要给自己上火生痰作准备吧?

  说到底,还是现在的生活好了,平日里想吃什么就能吃到什么,人们不亏嘴了,民谚讲得贴秋膘在今天也就失去意义了。传统的东西是过去时代的遗留,有些对今天的生活依然有着指导意义;有些则显得过时了,不再适应今天的社会了。有些则可以作为一种习俗保持下来,作为一种文化的认同。譬如,头伏饺子二伏面,虽然谁都不缺这口儿了,但是头伏、二伏的吃点饺子和面条,即可换换口味,又可体认民俗,所以大家还是很尊重这样的传统遗留的。但是像贴秋膘这样的习俗,显然不适合今天的社会了,也没有必要按照这样习俗去做,知道有这个说法,知道有这种习俗,知道这种习俗产生的原因,也就可以了。一定要吃肉的话,还不如吃点凉性的鸭肉,蛋白质含量高的鱼肉呢,何必要去顶着日头排队买酱肘子呢?猪肉肥厚好吃,但对健康的作用远没有鱼类、海鲜、禽类的肉价值高,在伏天还没有过完时候,尝一口香香口就好了。

文章关键词: 董克平 立秋 习俗 暑热 贴秋膘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热文排行